曾氏家族起源、得姓始祖及派系

曾氏家

曾姓为传统汉族姓氏,最初发源于今山东省 临沂市兰陵县( 苍山县)西北一带。夏王少康封地给小儿子曲烈作为子爵王国,称为鄫子国。后鄫国被灭,鄫国太子巫出奔邻近的鲁国,用原国名“鄫”为姓氏,但除去了邑旁(阝),表示离开故城,不忘先祖,称为“曾”。 

中国曾姓人口2014年有770多万,排在第31位。
 
湖南是曾姓第一大省。其次为湖北、四川。
一、主要来源:
黄帝的第25子叫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生禹。据说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当时的舜帝就赐予禹姒姓。发明甑的曾人部落,是姒姓部落的一支。
据考证:夏曾都于 阳城,即河南登封县东南部。少康封其次子曲烈为甑子爵,在甑(今山东临沂市兰陵县向城镇)立鄫国。古代习惯以封地为姓,曲烈便从此姓鄫。实力并不强大的鄫国历经夏、商、周,直到春秋,即公元前567年为莒国所灭。
 
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鲁国。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除去邑旁(阝)表示离开 故城,不忘先祖,称为“曾”。
曾姓长久以来,一脉传自禹的后裔太子巫,名副其实的4000年前是一家,故有“天下一曾无二曾”的说法。 
二、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逃至鲁国的曾姓后代在鲁为官,并且就此繁衍生息下来,同时向四周地区播迁,使曾姓族人遍布于山东、河北等地。
 
秦汉期间,曾姓人因一直以“孝”著称,被尊为“宗圣后裔”。 曾参长子 曾元八世孙曾乐,曾为西汉 山阴县都乡侯;曾乐之子涣有二子:旃、光。光之四世孙顼家望于扶风,是为陕西扶风房,其二子玉、昌分别徙于 冀州、 青州(今山东淄博市东北)。
 
曾宝之孙曾据,因避西汉末王莽之乱,率 宗族千余人自山东南迁至庐陵县(治所在今江西省吉安市西南)之 吉阳乡,是为吉阳房,庐陵则成为曾氏旺族中心,也是中国曾氏第二发脉地。
曾据有二子:阐与瑒。曾阐五世孙曾丞有三子:珪、旧、略。略居抚州南丰(今江西省 广昌县东),为抚州(今江西临川西)房。曾阐的十世孙曾震忽避乱徙居韶州(今广东韶关南)为陆丰,为韶州房;曾珪之子曾永,徙居虔州(今江西赣州),其十一世孙曾通则徙居交州(今广东广州)。 
 
盛唐时期,社会安定,宗族发展速度加快,播迁亦为时尚。唐末,曾姓有入迁福建者。至宋末,由于战乱,外族入侵,曾姓又几度迁移。元明清时期,曾姓已播迁于各地。
 
三、郡望堂号
 
1.鲁郡。汉改薛郡置鲁,治在鲁县(今山东曲阜)。相当今山东曲阜、滕州市、泗水等县地。晋改为鲁郡。
 
2.天水郡。西汉置郡,治所平襄(今甘肃省通渭西北)。
 
3.庐陵郡。东汉置郡,治所石阳(今江西永丰县),三国吴移治高昌(今江西泰和西北)。
 
4.鲁阳县。今河南鲁山县。
 
5.武城郡,今山西吉县。
 
三省堂。曾参非常注重三省吾身,“三省堂”即由此得名。
 
武城堂。曾氏源出姒姓。太子巫奔鲁,后称之为武城。 
 
追远堂:取曾参“慎终追远”意。
 
此外,曾氏主要堂号还有:“鲁阳堂”、“ 敦本堂”、“宗圣堂”、“守约堂”、“养志堂”、“若文堂”、“武城第”等。
 
春风沂水,上下同流,江汉秋阳,后先合撰;
 
地凤天麟,孙曾济美,芝山霞屿,堂构长新。
声明:家谱国际整理编辑  侵权联系删除
家谱信息化联系人微信:18256005014
 
公司地址:合肥市包河区马鞍山路与南二环路交口(葛大店)加侨国际广场B-1301
联系电话:0551-85205687
在线客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