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年只干一件事 为南门赵氏寻根

三十多

菉猗堂门前黑色的高门槛已被磨得有些发白,悄然见证着赵氏族人的繁衍生息,坐东向西的祖祠朝着崖门海战的方向,自尊执着的精神仿若穿越700余年,恰与赵承华的血脉命运紧紧相连。这个坚韧执着的76岁老人,不管是在吃不饱饭的“文革”时代,还是在历经沧桑变化的今天,一辈子只静下心来干一件事,那就是传承和坚守南门赵氏精神。

  欲修祠堂

  宗祠曾遭日军轰炸受损

  菉猗堂是珠海市斗门镇南门村的赵氏宗祠,而赵承华所在的南门村,因其独特的姓氏,成为珠海市斗门区斗门镇最负盛名的自然村,全村九成人姓赵。据《赵氏族谱》记载,作为赵宋皇族后裔,他们是宋太祖四弟赵匡美的后人,又被称为“魏王派”。

  走进今天的菉猗堂,已经不见往日的萧瑟面容,堂外青墙古瓦高门槛,堂内既诗情画意又绿意盎然。但是谁又曾想到,从15世纪建成以来,菉猗堂历尽沧桑,近代以来的人为破坏尤为严重。

  “抗日战争时曾被飞机轰炸过,当时日军飞机从三灶机场飞来轰炸,祠堂中间天井有一部分被炸掉了,现在你看到的是修旧如旧的样子。”谈起往事,今年76岁高龄的赵承华老先生满是感慨。他是宋太祖赵匡胤之弟魏王赵匡美的第三十代传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致力于挖掘菉猗堂和南门村有关的历史。

  “菉猗堂历经沧桑,被破坏不是一两次,‘文革’期间被认为是‘四旧’,红卫兵也跑进去打砸。”谈起祖祠的过往,赵承华熟知每一段历史,而看到菉猗堂每一次被破坏,自己感到揪心地痛。“那个时候我就想重修菉猗堂,但当时社会氛围不允许,现实束缚了自己,不得不暂时搁置。”

  上世纪70年代,菉猗堂做过粮食仓库,还有人提议把祠堂的柱子给拆掉。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菉猗堂的破坏程度再次加剧,俨然成为危房,赵承华再也无法忍视祖祠破败,又一次提起重新修祠堂的想法。

  寻根赵氏

  挨家打听“挖出”族谱

  “可当时面临两个难题,一是当时经济条件不允许,大家认为‘填饱肚子’才是正事,谁也不愿意搭理这事;另一个是看起来破败不堪,甚至‘没有多大来头’的祠堂很难引起关注。”赵承华笑称,正因为大家都在为“填饱肚子”努力,才没人管他一个人瞎折腾。赵承华想到一个办法,只有找到赵氏家族的历史价值,才能引起政府的认识,才能发动大家捐款修复,因此,他坚持静下心收集及整理赵氏家族历史资料。

  但是,经历了‘文革’时期“破四旧”活动后,南门村许多文物遭到破坏,《赵氏族谱》就在其中。那场活动,南门村里来了许多人逐家逐户地搜寻着“四旧”的东西,一些“四旧”被发现随即被收走烧掉,他只能挨家挨户去向每个村里的老人访问,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踏遍了斗门镇每个角落。

  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位村民告诉赵承华,其曾在“破四旧”时期偷偷藏了一份完整的族谱,如今可以放心地交给赵承华。

  “想起第一次翻开《赵氏族谱》时的情景,仿佛我们赵氏的前世今生都在眼前。”提起当年的场景,赵承华潸然泪下。随后,他从《赵氏族谱》中着手翻查关于祖祠的信息,重申菉猗堂的历史价值,并提出修复菉猗堂的方案,这份资料引起政府有关部门重视,1994年斗门县人大对此立案,菉猗堂修复也引起了赵氏的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的积极响应,那一年赵氏族人共捐款100万投入到祖祠的修复当中。

  “南门村的史实资料都源自于族谱,如果当年没藏起来族谱,南门乃至整个赵氏近700多年的历史就没了。”赵承华称,失而复得更显珍贵,坚定了他为族人重修族谱的决心。而斗门地区宋皇室赵氏的后裔大都居住在大赤坎、南门地区,近2万人,因为几十年内人口流动较大,迁出后的族人与村里失去了联系。赵承华不会电脑,只能用脚和笔寻访记录,最早的《赵氏族谱》截至1930年,他和5位老人填补了族谱80多年的空白。

  质疑权威

  推翻“南宋遗民权威说法”

  “赵宋皇族后裔定居南门的历程还与家国命运紧密相连。”赵承华告诉记者,当年,长者们对他讲,南宋末年,崖门海战之前,斗门赵氏曾招募300余名义勇“勤王”,为保皇室血脉,左丞相陆秀夫命赵若梓等皇室兄弟归隐,皇帝敕赐“忠孝义士”称号,之后始有南门村。

  尽管长者们认为,赵氏祖祠菉猗堂悬挂的牌匾就是最好的证明,但族谱中关于这段渊源的记录仅有只言片语。为了获得更多关于这段历史的资料,赵承华多次踏上了找寻宗亲之路。

  2014年,海战后人重聚崖门古战场遗址。赵承华与当年海战亲历者后人建立了联系,他先后接待了文天祥和陆秀夫的后人。可在赵承华看来,联系交流得越多,心中的疑点也越多。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南门赵氏是崖门失守后留下来的后裔,而这一说法也在老辈人那里得到了证实。”但我从赵氏族谱记载发现,赵氏在斗门地区居住繁衍的历史可追溯到1250年。“这说明,在1279年海战之前我们先祖就已经在南门立村了。”

  “要纠正这一说法很难,并不是所有人都支持我这个举动,有的领导还善意提醒,不要冒犯了现有 的‘权 威 说法’。”赵承华称,面对两难,他坚持以事实说话,翻找族谱资料查找佐证。早在崖门海战前,先祖就已在南门落地生根,并担任斗门官职。斗门宋皇族后裔始祖是出身进士的宋魏王八传赵怿夫,他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官授承节郎,由江西饶州府鄱阳义犬乡入广,任广州府香山县令,在职三年。赵怿夫生三子,长子时鏦十岁时随父莅香山入籍香山潮居里大赤坎,为斗门赵氏二世祖,而南宋灭亡则是在祥兴二年(1279)二月初六,从入广任职、直至定居,分别比崖门失守早76年和近30年。

  这一族谱佐证,推翻了南门赵氏是崖门海战的“南宋遗民”说法。

  修编祭礼

  家族祭礼获评省“非遗”

  “觐见皇上、皇后,新人互拜合卺交杯……”每逢五一节日,来自全国各地的新人齐聚南门村牌坊前举行别开生面的幸福婚礼。“宋朝士兵”挥舞着旗帜开道,后面举着灯笼的“太监”,行礼官引着“皇上”,“皇后”前行,捧着笏板的官吏、穿着深红色汉服的学子、身着大红汉服的新郎新娘、穿着粉红色汉服的宫女,作为南门村最具特色的喜庆仪式,“皇族祭礼”气息浓厚,仪式庄严隆重。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赵氏家族祭礼是通过村里老人口述,赵承华作文字相关修编,使祭礼仪式相关程序、祝文等较为完整规范,并形成现场演绎,于去年顺利获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何入选省非遗是赵氏家族而非赵氏皇族?对此,赵承华称,宋朝没有皇族这一叫法,不管是皇族还是家族,这是老祖宗留给南门村的文化遗产,它最大的意义就是告诫我们要时刻忠孝爱国,不忘“忠孝义士”的美名。

  赵承华深信,族谱就是历史,他想通过族谱找到每一个遗落世界的赵氏后人。而如今的菉猗堂内,国学私塾重建,异地务工子女来此拜孔子、穿汉服,历经沧桑变迁的赵氏祖祠依然在影响着身边的人。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袁平峰 实习生李绮华 林诗娴 韩丽丽

  我不是村委干部,是做了点事的农民。

  勿恃贵而轻贱,勿恃富而轻贫,老祖宗老早就提出了当今核心价值观。

  ——— 赵承华

  新闻背景

  “走基层 讲故事”珠海新闻故事会

  传递核心价值观讲好珠海好故事。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为学生搭建深入基层、深入新闻一线的实践锻炼平台。本期南都记者和三个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的学生来到民风淳朴的斗门镇南门村,走进了一位76岁老人的内心世界,听他讲寻根寻魂的南门赵氏精神故事。

菉猗堂内如今国学私塾重建。

赵承华正在翻阅《赵氏族谱》。

 

声明:由家谱国际整理编辑
家谱信息化联系人微信:jiawenhua1301

公司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国防艺术区南6排6号 家谱国际
联系电话:010-57110981

公司地址:六安市金寨县大别山玉博园许愿树旁家谱国际
联系电话:0564-7357882

在线客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