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村梁家的交友圈随着清政府开海禁开始以及黄埔古港成为唯一通商口岸后扩大的。”一个家族“朋友圈”真实地反映了中国海上丝路以及广东近代史写照。广州黄埔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目前还有3个姓氏保留有族谱,梁家就是其中一家。黄埔梁氏从清朝嘉庆年间开始,随着清政府开海禁,“朋友圈”发展到北京,进入全国视野,又发展到海外。专家表示,有人考证过,梁家是宋代迁到南雄,明代继续往南迁,到广州、佛山、顺德等地。黄埔梁氏家谱中就显示,梁经国这一支,是在明代迁到黄埔村的。
鼓励读书后代总与教育分不开
“会不会富不过三代”?成为发家后的梁经国思考的问题,商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于是,梁经国在黄埔村中开设私塾,鼓励族人多读书。
梁经国的天宝行传给儿子梁纶枢,而他自己则经常像外交官一样,与外国人谈生意,并得到“二品”的级别。其他的儿子都没有经商,例如他的四儿子梁同新中进士后,做到“顺天府尹”,相当于现在北京市市长。
很有意思的是,梁家的人,总是与教育分不开。高中进士的梁同新,曾作为几个省的“学政”,管教育;孙辈中梁肇煌也是进士出身,曾做云贵学政、顺天府尹、闽浙布政使甚至代理两江总督等,后来在广州主持越华书院,培养了几百名学生。
还有第四代后人梁庆桂,也就是梁肇煌的次子,曾于光绪年间奉学部命赴美洲筹办侨民教育,在海外办了十几所华文学校。
小伙计梁经国创立了天宝行
梁经国17岁在商行里做伙计,他勤劳诚信,得到行主信任。据说有次行主出洋十年,把商行交给他打理。但等到行主回来时,他将商行及盈利原原本本交还给行主。到了1808年,梁经国创立天宝行,当时他已有一定基础。当年,天宝行在十三行行商中排名最后,但很快,梁经国就将天宝行做到十三行中排行第五位的行商。
当时的下九甫梁家是很出名的。在现在荔湾广场一带,就是梁经国一家的府邸,有三四座大宅子,每座三四进,大概有100米长。
重文家庭出了个黄埔军校教官
从梁经国下来,重教育是这个家族的传统,让梁家百年来仍旧人才辈出。曾经参与“公车上书”的第四代后人梁庆桂是举人,被誉为“华侨教育开山祖”。他支持康梁变法,在广东主持宪政研究,支持中国走君主立宪之路。
而第五代后人梁广谦,武举人出身,在日本陆军大学毕业后,刚好黄埔军校成立,聘梁广谦为“上校教官”,也就是级别最高的教官。
咸丰状元为家族写墓志铭
同为第五代后人的梁广照,则在收回粤汉铁路经营权上也有过贡献。当时,美国不遵守与中国原订承筑粤汉铁路合同,私自以铁路股份的三分之二卖给比利时公司。梁广照得知此事后,以法部主事身份上谕军机大臣,主张收回粤汉铁路权自修铁路。
与会专家表示,尽管梁家出生在黄埔村,从村民发展成为大户人家,连当年咸丰年间的状元也为该家族写墓志铭。如今现代随着数字化祠堂逐漸被各个家族接受,为了避免人越来越淡薄的现象,族人可以通过手机安装认亲APP软件实时上传丰富家族的资料,包括视频、音频、图片等。这这些家族史料还可以实时更新在祠堂里的家谱国际查谱一体机查阅。这样就很好的解決了家族文化因族人四散而居难以传承的问题。
梁氏发家
或源于粤海第一关
“粤海第一关”究竟在哪儿?史料记载,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在广州设置粤海关,并在黄埔设置粤海关挂号口,征收外国商船关税。从此,黄埔海傍街一带成了热闹街市。而到了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十一月,全国仅留粤海关经办外贸,“凡载洋货入口之外国商船,不得沿江湾泊,必须下锚于黄埔”,史称“一口通商”。
“黄埔港”由此名扬四海。村内设有黄埔税馆、夷务所、买办馆和永靖营等机构,外洋船舶只准停靠在黄埔泊地,办理卸货、通关和回程手续。
而到了同治年间,因为黄埔村酱园码头一带日渐淤浅,影响海船停泊,清廷将海关挂号口迁往对面的长洲岛,至此,存在了170余年、一度作为全国唯一通商口岸的“海上丝绸之路”必经之港——黄埔村的辉煌才渐渐褪去。
家谱国际是一个组建姓氏的网站,其包含家谱编修家谱印刷并研发了手机软件认亲、电脑软件修谱王,帮助各姓氏去完善家谱,寻根问祖。
声明:来自网络家谱国际整理编辑
家谱信息化联系人微信:13691326701
公司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国防艺术区南6排6号家谱国际
联系电话:010-57110981
公司地址:合肥市包河区马鞍山路与南二环路交口(葛大店)加侨国际广场B-1301
联系电话:0551-85205687
公司地址:六安市金寨县大别山玉博园许愿树旁家谱国际
联系电话:0564-7357882
往期精彩:蔡元培亲作《会稽车家浦陈氏宗谱》序,家谱国际家谱制作软件永久保存